前沿研究

眼后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的有效性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27 09:38:12      浏览  次

作者:王敬涛1,2,3,彭建华1,2,3,胡一平1,黄涛1

单位:1 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18);2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医学光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杭州 310018);3 浙江省医疗器械安全性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18)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有效性评价;视场角;分辨力;信噪比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76(2024)22-0020-0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2401405)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以其非接触、无损伤的特性,为生物组织的实时活体成像提供了新方法 [1],广泛应用于眼科 [2-3]、皮肤科 [4-6]、心脑血管科 [7-9]、牙科 [10-11]、呼吸科 [12-13] 等领域。特别是在眼科领域,OCT 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眼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测量、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黄斑病变等疾病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14-19]。但随着 OCT 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了众多品牌和型号的眼科 OCT 产品,其质量参差不齐,性能评价标准和试验方法各异,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影响临床诊断的准确性。2015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发布了 ISO 16971: 2015《Ophthalmic instruments-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 for the posterior segment of the human eye》[20],对视网膜厚度地形图显示、眼底预览视场角、深度测量、眼底预览图像及 OCT 扫描图像的匹配等做出了具体要求,对图像质量、轴向分辨率、信噪比等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另外还给出了试验装置框图,但无具体的试验方法。2016 年,全国医用光学和仪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立项了眼后节 OCT 行业标准计划,并在 2017 年组织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牵头起草了眼后节 OCT 行业标准并报批。该行业标准以 ISO 标准为基础,提出并增加了视网膜 OCT断层图显示要求、OCT 扫描视场角要求,明确了横向分辨力(率)、轴向分辨力(率)、信噪比要求,提出并增加了眼底预览视场角、OCT 扫描视场角、扫描深度、横向分辨力(率),轴向分辨力(率)、信噪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试验方法。本研究基于上述标准对眼后节 OCT 进行关键指标和试验方法的有效性评价,为 OCT 产品的选择、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眼后节 OCT 有效性评价方法

1.1  视场角

视场角分为眼底预览视场角和 OCT 扫描视场角,其允差要求为 ±5%[20]。试验方法:ISO 16971:2015[20] 中给出了试验装置的框图(图 1)。试验装置包含透镜和位于透镜焦面处的标尺,标尺上标有视场参考刻度。眼底预览视场角以公式(1)计算,OCT 扫描视场角以公式(2)计算。根据试验装置框图,设计制作了试验装置实物(图 2)。考虑到使用的便利性,试验装置实物由 3 个模型眼组成:将评价扫描深度、轴向分辨力(率)、信噪比指标集成做成 1 个模型眼,将评价视场角、眼底图像及 OCT扫描图像的匹配指标集成做成 1 个模型眼,这 2 个模型眼的实物图见图 2a;将评价横向分辨力(率)指标做成 1 个模型眼,实物图见图 2b。

注:1 为长度约 17 mm 的长管;2 为透镜;3 为孔阑,直径为6 mm;4 为管壁;5 为 100 µm 直径的单根细丝;6 为中性密度滤光片;7 为玻璃片,厚度为 1 mm;8 为标有视场尺寸的标尺

图 1 试验装置框图

注:a 为试验装置实物 1,b 为试验装置实物 2

图 2 试验装置实物

其中,f 为镜片焦距,f=17 mm;y1 为眼底预览模式下的标尺视场;y2 为 OCT 扫描模式下的标尺OCT 扫描视场。

1.2  扫描深度

扫描深度测量允差要求为 ±3%[20]。试验方法:采用符合图 1 中所述规格的试验装置。试验装置包含 1 层约 1 mm 厚的玻璃片,其厚度及群折射率ng 已知。在透镜与玻璃之间增加中性密度(neutral density,ND)滤光片,以避免探测器信号饱和。通过 OCT 扫描仪测得的厚度换算为玻璃物理厚度(T)以公式(3)计算。

其中,ng为玻璃的群折射率,L0 为玻璃片两个表面信号强度峰值之间的距离(由 OCT 扫描仪测得的等效组织距离),n0 为 OCT 扫描仪预设的组织的群折射率

1.3  横向分辨力(率)

横向分辨力(率)采用距离表示,要求为不大于制造商的规定值。试验方法:采用符合图 1 中所述规格的试验装置。将试验装置中 7 位置处换成分辨率板,在 OCT 扫描模式下观察能够分辨的最小线宽,即为横向分辨力(率)。

1.4  轴向分辨力(率)

轴向分辨力(率)(Z 方向)采用距离表示,要求为不大于制造商的规定值。试验方法:采用符合图 1 中所述规格的试验装置。在 OCT 扫描模式下拍摄用于深度测量的玻璃片表面,得到玻璃片表面信号强度值。轴向分辨力(率)测量值以公式(4)计算。

其中,Lg 为玻璃片厚度,ng 为玻璃的群折射率,a 为玻璃片 2 个表面信号强度峰值之间的距离对应像素数,b 为其中 1 个表面信号强度值的半峰全宽对应像素数,no 为 OCT 扫描仪预设的组织的群折射率。

1.5  信噪比

信噪比要求为制造商应向用户提供以 Z 方向位置为自变量的信噪比函数,信噪比不小于制造商规定的函数值。试验方法:采用符合图 1 中所述规格的试验装置。对于某一深度的信噪比,可以通过测得用于深度测量的玻璃片表面的反射信号强度、已知的玻璃反射率、已知的 ND 滤光片的衰减系数和噪声水平的测量值(背景信号强度的平均值)计算得到,信噪比 [21] 计算方法如公式(5)所示。

其中,S 为玻璃片表面的最大信号强度,R 为玻璃反射率,α 为中性密度滤光片的衰减系数(dB),N 为背景信号强度的平均值。

1.6  眼底预览图像及 OCT 扫描图像的匹配

眼底预览图像与对应 OCT 扫描图像的匹配误差要求为在 ±100 µm 范围内 [20]。试验方法:(1)试验条件。在规定的环境温度(如 21 ℃ ±2 ℃)下进行试验(温度会影响仪器试验),采用符合图 1 中规定的试验装置。(2)试验程序:将试验装置放在适当的位置(模拟患者眼部位置),采用 OCT扫描线模式,使扫描预览线与试验装置的细丝保持一致(包括角度、X 及 Y 方向),检查 OCT 扫描信号。位置在允差范围内:根据细丝长度,OCT 信号能显示完整的细丝扫描长度(见图 3a);位置未在允差范围内:OCT 信号仅显示部分细丝扫描长度,或无信号显示(见图 3b)。

注:a 为在允差范围内的匹配;b 为未在允差范围内的匹配

图 3 眼底预览图像与 OCT 扫描图像匹配实例

2  结果

2.1  不同 OCT 试验结果

分别对 2 家不同制造商的谱域 OCT(spectral domain OCT,SD-OCT)和扫频源 OCT(swept source OCT,SS-OCT)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见表 1。

表 1 SD-OCT 和 SS-OCT 试验结果

2.2  视场角

图 4 为 OCT 扫描视场角,其中刻度的 OCT 扫描成像清晰可见,每格刻度为 1 mm,模型眼透镜焦距为 17 mm。根据视场角试验方法中的公式分别计算得到 X 方向和 Y 方向的 OCT 扫描视场角。图 5 为 OCT 眼底预览视场角,计算方法同 OCT 扫描视场角。

图 4 OCT 扫描视场角图像

图 5 OCT 眼底预览视场角图像

2.3  扫描深度

图 6 为 OCT 扫描深度测量图像,2 条亮线分别是玻璃平板的上下界面,玻璃平板厚度为 1.008 mm,玻璃的群折射率 ng取 1.516,OCT 设备预设的组织的群折射率 n0 为 1.35。

图 6 OCT 扫描深度测量图像

2.4  横向分辨力(率)

图 7 为 30 lp/mm 分辨板的 OCT 扫描断层图像,能够清晰分辨,可以确定横向分辨力(率)至少可达到 16.7 μm。

图 7 分辨率板的 OCT 扫描断层图像

2.5  轴向分辨力(率)

图 8 为轴向分辨力(率)试验的 OCT 扫描断层图像。在所采集的 OCT 扫描断层图像中选取 1 条A-scan 的原始数据,去直流后经过傅里叶变换,曲线拟合后,计算半峰宽。

图 8 轴向分辨力(率)试验的 OCT 扫描断层图像

2.6  信噪比

信噪比试验用的图像与轴向分辨力(率)试验的图像为同 1 幅(图 9),在所采集的 OCT 扫描断层图像中选取 1 条 A-scan 的原始数据,去直流后经过傅里叶变换,取第 1 个峰最高处为信号强度,取背景信号计算平均值为噪声强度,所用滤光片的衰减系数为 28.3 dB。

图 9 信噪比试验图像

2.7  眼底预览图像及 OCT 扫描图像的匹配

使用 OCT 扫描线模式,使扫描预览线与试验装置的细丝保持一致(包括角度、X 方向和 Y 方向),检查 OCT 扫描图像,根据细丝长度,OCT 扫描图像能显示完整的细丝扫描长度(见图 10,2 条亮线表示细丝的上下表面),则位置在允差范围内。

图 10 细丝的 OCT 扫描图像

3  总结

本研究基于国际标准 ISO 16971:2015,并针对眼后节 OCT 产品有效性评价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关键指标并建立了 1 套具体的试验方法。该方法的操作流程直观易懂,减少了对专业技能的依赖,在可行性、可操作性及普适性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不仅提高了测试效率,也降低了操作错误的可能性,可确保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根据试验方法设计制作的试验装置,通过模拟眼底,提供了一个稳定和可控的测试平台。同时,试验装置的模块化设计使部件更换更为简便,有助于针对不同测试需求快速调整。采用该试验装置分别对 2 家不同制造商的SD-OCT 和 SS-OCT 产品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和试验装置能够适用于 SD-OCT 和 SS-OCT,确保了不同制造商、不同产品之间的测试结果具有可比性,对于统一测试结果评价及提升眼后节 OCT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 OCT 产品行业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Huang D, Swanson EA, Lin CP,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J]. Science, 1991, 254(5035): 1178-1181.

[2]Ge YJ, Teo LZ, Loo LJ. Recent advances in the use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n neuro-ophthalmology: A review[J]. Clin Exp Ophthalmol, 2024, 52(2): 220-233.

[3]范圆媛,谢平,胡仔仲 . OCT 测量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在高度近视眼中的应用进展 [J]. 眼科学报,2023,38(3):274-286.

[4]Lin CH, Lukas BE, Estarabadi AR, et al. Rapid measurement of epidermal thickness in OCT images of skin[J]. Sci Rep, 2024, 14(1): 2230.

[5]周紫璇,刘芦锋,车启蕾,等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皮肤影像学中的应用进展 [J].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24,33(1):53-58.

[6]杨志刚,刘兵,王金滢,等 . 谱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定量表征皮肤癌组织结构 [J].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23,40(4):401-406.

[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2):109-124.

[8]张璇晔,朱疆 . 内窥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J]. 中国激光,2023,50(21):50-66.

[9]廖安宇,刘锐,程晓青,等 . 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评估及介入干预中的应用进展 [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2,19(12):854-860.

[10]张畅,刘洋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口腔黏膜病中的应用 [J]. 口腔医学研究, 2022,38(10):917-921.

[11]苏屹坤,朱炳震,伍韩雪,等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龋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J]. 口腔医学,2022,42(6):562-566.

[12]周光红,杨阳,杨雁,等 . 呼吸道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肺癌中的病理诊断价值研究 [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24,23(5):333-339.

[13]周光红,邹俊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23,22(2):148-152.

[14]刘江川,李鹏伟,郭建强,等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在特发性视网膜前膜中的应用研究 [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24,38(1):138-142.

[15]曲申,毕燕龙 . 黄斑水肿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强反射点的本质和临床意义 [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4(2):278-282.

[16]Dhirachaikulpanich D, Chanthongdee K, Zheng YL,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OCT and OCT angiography in retinal vasculitis[J]. J Ophthalmic inflamm Infect, 2023, 13(1): 1.

[17]李云耀,樊金宇,蒋天亮,等 .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在眼科手术导航方面的研究进展 [J]. 光电工程,2023,50(1):1-17.

[18]薛媛媛,陈晓隆 . OCT 和 OCTA 生物学标志物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J]. 眼科新进展,2023,43(1):76-81.

[19]Corvi F, Corradetti G, Sadda SR. Retinal dialysis revealed by swept-source OCT[J]. Ophthalmology, 2021, 128(8): 1235.

[20]IX-ISO. Ophthalmic instruments -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 for the posterior segment of the human eye: ISO 16971: 2015[S]. Geneva: IX-ISO, 2015.

[21]Agrawal A, Pfefer TJ, Woolliams PD, et al. Methods to assess sensitivity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ystems[J]. Biomed Opt Express, 2017, 8(2): 902-917.

内容来源于《医疗装备》杂志,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系统

本系统为《医疗装备》唯一投稿平台,以方便作者在线投稿、查询、缴费等;《医疗装备》未授权其他任何单位、个人进行网站建设或收稿、收费等行为!

官方信息

  • 欢迎关注《医疗装备》官方公众号

《医疗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1-2017
ylzbzz.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7008523号-1   网站构建:Blove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