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23 09:26:25 浏览 次
作者:高晓阳1,路康1,武卫周1,龚秋辉1,李葳1,任燕梅1,郭保栓2,薛庆峰1(通信作者)
单位:1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五医院 (山西太原 030000);2 迪怡疗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河南新乡 453000)
〔关键词〕呼吸回路;气道护理;隔绝套筒;开放式吸痰;密闭式吸痰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76(2025)04-0023-04
基金项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201920241720.5,ZL201910141806.5);山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20D111129041016550187078278)
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和慢性疾病患者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气道护理是机械通气的重要保障 [1-2]。人工气道护理不当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分泌物滞留、气道阻塞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3],延长机械通气时间,造成多重耐药致病菌感染率上升,同时增加医护感染风险 [4]。近年来,临床人员努力改进气道管理技术,减少患者分泌物给医务人员造成的健康威胁 [5]。呼吸回路是一种人工气道,呼吸机或麻醉机通过呼吸回路将含氧的可吸入气体输送至患者,并将患者呼出的二氧化碳排出 [6]。目前,市面上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呼吸回路,包括开放式或无再吸入式、半开放式、半紧闭式、紧闭式等 [7],但这些设备在吸痰操作过程中会诱发患者气道的保护性反射,使有害分泌物随患者呼出的气体和气溶胶四处喷射 [8]。因此,本研究研制了一种防护型呼吸回路,旨在控制细菌和病毒等的传播,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现报道如下。
1 设计
1.1 外部构成
防护型呼吸回路装置结构示意图见图 1。装置与气管插管机器端相对的转换接头一体延伸有插管,插管管口设有密封环与隔绝套筒下外缘限位配合,密封环上设有密封盖;插管管口内插套设有隔绝套筒,其内设止位套筒;顶部向外延伸形成的下外缘下端面与插管管口端面止位配合,转换接头与机器端可成一体或者可拆卸套管后直接接人工鼻。
注:1 为转换接头;2 为气管插管机器端;3 为隔绝套筒;4 为密封环;5 为密封盖;6 为止位套筒
图 1 防护型呼吸回路的结构示意图及转换接头的局部放大图
1.2 主要部件
(1)隔绝套筒:套筒底部保留交叉状棱部,相邻棱部的汇合处沿中线向上凹形成 2 个承压斜面;同时棱部上至少开有 3 个能够穿置吸痰管的交叉状沟缝,以增加吸痰管与套筒底部的接触面积和摩擦力。(2)止位套筒:位于隔绝套筒内的插套中,底部呈倒圆台结构,并设有能够穿置吸痰管的穿置孔;倒圆台结构与隔绝套筒的底部留有间距,能够避免自下而上抽离吸痰管后棱部和承压斜面的内翻,避免再次操作时插管困难。见图 2。
注:1 为隔绝套筒;2 为止位套筒
图 2 隔绝套筒纵剖图和止位套筒的纵剖图及仰视图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0 年 8 月至 2021 年 8 月于本院 ICU 行气管切开术且持续机械通气患者32例,其中男27 例,女 5 例;年龄 38 ~ 92 岁,平均(74.5±12.8)岁;症状表现为分泌物过多、肺部听诊呼吸音异常、监测SaO2 降低等。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
2.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开放式吸痰(open endotracheal suction,OES) 和密闭式吸痰(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CES)2 种操作。在吸痰操作中,前者每次都需要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断开,而后者具有不中断呼吸机持续通气的操作优势。为消除或防止操作时产生的各种影响,吸痰时间约 30 s/ 次,2 种操作之间至少间隔 24 h,确保患者恢复至相同的基线生命体征水平,且在吸痰过程中医护人员均需佩戴无菌手套和口罩,以减少环境因素造成的试验误差。
2.3 观察指标
(1)生命体征指标:操作前后记录两组心率、 呼吸、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 和 血 氧 饱 和 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aO2)水平。(2)细菌培养:操作结束后,分别从医护人员手上(不直接接触痰管)可能被喷溅的部位和气管插管 30 cm 范围内的物品表面收集样本,移至培养皿(BeyoGold,型号:100 mm)中进行细菌培养、染色,采用显微镜(德国徕卡显微镜公司,型号:DM2500)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计算细菌平均阳性率,评估其能否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周围环境起保护作用。细菌平均阳性率 =(阳性样本数 / 总样本数)×100%。以上试验数据、标本采集均重复 3 次。
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
操作前,两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操作后,CES 组心率、呼吸、MAP 水平均低于 OES 组,SaO2 水平高于 OES 组(P< 0.05)。
表 1 两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x ±s)
注:与同组操作前比较,aP< 0.05;OES 为开放式吸痰,CES 为密闭式吸痰,MAP 为平均动脉压,SaO2 为血氧饱和度,1mmHg=0.133 kPa
3.2 细菌阳性情况
操作结束后,CES 组医护人员手部细菌平均阳性率、周围环境细菌平均阳性率均低于 OES 组(P< 0.05),见表 2、图 3。
表 2 两组细菌阳性情况 [ 例(%)]
注:OES 为开放式吸痰,CES 为密闭式吸痰
注:A 为开放式吸痰,B 为密闭式吸痰
图 3 不同气道护理操作方式的菌物采样培养及染色结果(100×)
4 讨论
急危重症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呼吸回路是连接呼吸机和患者的重要医疗器械。但现有常规设计的呼吸回路在临床应用中的弊端逐渐显露,例如,当患者呼吸道产生大量分泌物,SaO2 水平骤降时,不能在持续通气的状态下进行吸痰操作;对于完全不具备排痰能力的患者,吸痰操作过程中分泌物极易喷溅到周围环境及医护人员身上,造成院内交叉感染和二次感染。因此,本研究设计了一种防护型呼吸回路,结构简洁、实用,即在与气管插管机器端的转换接头上方延伸出一个密闭插管口,内嵌隔绝套筒和止位套筒。与传统的开放式呼吸回路相比,防护型呼吸回路无需拔除气管插管处的转换接头,可通过直接开启密封盖进行吸痰操作,减少有害分泌物的飞溅和传播,具有操作时间短、患者耐受性好、有害物感染风险小等优点 [9]。相关研究表明 [10-11],封闭式吸引系统可有效预防迟发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助于防止严重低氧血症、肺部感染、肺不张和因标准抽吸相关的肺容量损伤等,减少患者、医务人员以及周围环境的污染。
本研究结果显示,操作前,两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操作后,CES 组心率、 呼吸、MAP 水平均低于 OES 组,SaO2 水平高于 OES 组(P< 0.05);操作结束后,CES 组医护人员手部细菌平均阳性率、周围环境细菌平均阳性率均低于 OES 组(P< 0.05)。表明防护型呼吸回路在吸痰操作时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降低医护人员和周围环境交叉感染风险。分析原因为:第一,防护型呼吸回路在吸痰时无需断开呼吸机辅助通气,能维持持续供氧状态,减少患者因短暂缺氧引发的并发症,也实现了纤维支气管镜在机械通气下的连续性操作;第二,隔绝套筒可有效预防空气中的异物或其他致病菌随创口进入患者体内加重感染,密封盖防止吸痰操作时呼吸道飞沫或气溶胶散播,进而降低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第三,防护型呼吸回路装置具有应用范围广、操作方便、价格低等优势,但与带护套的全气密吸入管相比,仍存在不足 [12],如在吸痰结束后,吸痰管仍暴露在空气中,对于治疗传染性疾病或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要求操作人员必须佩戴口罩、手套小心操作,及时消毒双手,避免细菌和病毒感染。
综上所述,防护型呼吸回路装置可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进一步降低闭式抽吸操作的难度,降低医患之间的交叉感染风险;同时还可以减轻操作者的心理负担。另外,该装置价格较低,不会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Dexter AM, Scott JB. Airway management and ventilator-associated events[J]. Respir Care, 2019, 64(8): 986-993.
[2]Coppadoro A, Bellani G, Foti G.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A literature review[J]. Respir Care, 2019, 64(12): 1586-1595.
[3]Rouzé A, Martin-Loeches I, Nseir S. Airway Devices in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on[J]. Clin Chest Med, 2018, 39(4): 775-783.
[4]Holford P, Carr AC, Jovic TH, et al. Vitamin C-an adjunctive therapy for respiratory infection, sepsis and COVID-19[J]. Nutrients, 2020, 12(12): 3760.
[5]Gordon J, Cooper RM, Parotto M. Supraglottic airway devices: indications, contraindications and management[J]. Minerva Anestesiol, 2018, 84(3): 389-397.
[6]Fukunaga A. The F Breathing Circuit, a universal singlelimb breathing circuit: Brief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J Anesth, 2019, 33(2): 317-320.
[7]Lakshman K, Philip JH, Ravikiran HM, et al. Foreign body obstructing fresh gas flow through disposable breathing circuit[J]. Indian J Anaesth, 2019, 63(4): 319-321.
[8]Lee JJ, Choi GJ, Lee WJ, et al. Effect of active airway warming with a heated-humidified breathing circuit on core body temperature in patients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ith trial sequential analysis[J]. Korean J Anesthesiol, 2023, 76(1): 17-33.
[9]Evans J, Syddall S, Butt W, et al. Comparison of open and closed suction on safety, efficacy and nursing time in a pa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J]. Aust Crit Care, 2014, 27(2): 70-74.
[10]Åkerman E, Larsson C, Ersson A.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using closed versus open suction-system[J]. Nurs Crit Care, 2014, 19(1): 34-41.
[11]Van Vught LA, Klein Klouwenberg PM, Spitoni C, et al.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attributable mortality of secondary infection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fter admission for sepsis[J]. JAMA, 2016, 315(14): 1469-1479.
[12]Horsley AR, Alrumuh A, Bianco B, et al. Lung clearance index in healthy volunteers, measured using a novel portable system with a closed circuit wash-in[J]. PLoS One, 2020, 15(2): e0229300.
内容来源于《医疗装备》杂志,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医疗装备》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