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研究

动态增强 MR 联合酰胺质子转移成像检测对脑肿瘤诊断及分级的临床价值

发布时间:2024-12-06 10:36:11      浏览  次

作者:许跃根,郑顺勇

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医院 (福建漳州 363000)

〔关键词〕动态增强;MR;酰胺质子转移成像;脑胶质瘤;分级;临床效能;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76(2024)19-0001-05

大脑是神经系统中的重要部位,是人体机能的调控中心,其解剖结构复杂,功能发展较成熟 [1]。脑胶质瘤是一种由星形胶质细胞分化而成的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病死率高,临床主要症状为头痛、呕吐等,诊断和鉴别诊断较困难 [2-3]。脑胶质瘤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因此准确判断脑胶质瘤分级对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4]。动态增强MR(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DCE-MR) 是一种基于 MR 显微成像的扫描方法,能够在分子水平上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分级 [5]。DCE-MR 是检测胶质瘤的有效手段,可准确判断肿瘤的数目及大小 [6]。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是一种以化学交换饱和转移为基础的衍生技术,能够无创、间接地反映肿瘤细胞内氨基酸多肽的变化 [7-8],无损检测组织中的游离蛋白和多肽,并能反映生物体内的代谢改变和病理相关信息。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 DCE-MR 联合 APT 对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的临床效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0 年 6 月 至 2023 年 6 月 我院收治的 40 例脑胶质瘤患者为试验组,以同期收治的24 例颅内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DCE-MR 和 APT 扫描。试验组男 25 例,女 15 例;年龄 22~70 岁,平均(48.13±5.14)岁;肿瘤级别:低级别脑胶质瘤 15 例,高级别脑胶质瘤 25 例。对照组男 14 例,女 10 例;年龄 22~71 岁,平均(48.88±5.23)岁;病理类型:脑膜瘤 14 例,脉络丛乳头状瘤 5 例,血管网状细胞瘤 2 例,胆脂瘤 3 例。

纳入标准:试验组经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 [9],对照组经病理证实为颅内良性肿瘤;未进行任何形式的治疗;意识清楚,沟通良好;术前接受 DCE-MR 和 APT 扫描。排除标准:常规超声扫描图像资料不清晰;有其他恶性肿瘤;意识障碍,无法沟通交流;对 MR 造影剂过敏;已经接受放化疗治疗。

1.2  方法

为避免 2 种检查相互影响,先进行 APT,再进行 MR 平扫扫描。

使 用 Philips Ingenia CX 3.0T MR 及 16 路 磁 头线圈进行 MR 平扫检查。患者平躺于磁体中央,使用海绵垫和头箍固定,防止移动出现伪影。患者均行头颅横断面 T1 加权成像(T1WI)、T2 加权成像(T2WI)、液体反转恢复成像(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矩阵 256×257,层厚 7 mm,层间距 2 mm。T1WI 扫描参数:TR 为693 ms,TE 为 8 ms。T2WI 扫描参数:TR 为 4 520 ms,TE 为 84 ms。FLAIR 扫描参数:TR 为 6 400 ms,TE 为 8 ms。静脉注射 10% Gd-DTPA 对比剂 0.2 ml/kg,速率为 3 ml/s,然后再用同样体积的 0.9% 氯化钠溶液冲洗导管。

APT 检查:在肿瘤显示最大区域进行扫描,利用二阶匀场法消除脉冲 APT 效应中的非均匀性,偏共振射频脉冲进行预饱和,饱和幅度为 3 ut,饱和时间为3 s,采集方式为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urbo spin echo,TSE),TSE 因子回聚脉冲波数为 32,TR 为 6 s,TE 为 30 ms,矩阵为 128×128,视野(field of view,FOV)为(230×230)mm2 ,层厚 5 mm,单层。在 2 个位移点上进行扫描 +3.5 ppm,扫描时间约 8 min。通过 Tissue-4D 软件处理各序列数据,并将其输入Syngo 工作站,以改进的 Tofts-Kermode 血流动力学模型为基础,计算平均 APT(mAPT)、平均体积转移常数(mKtrans)、管外腔容积比率(Ve)。

DCE-MR 扫描,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

获得的图像由 2 位具有 5 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放射科医师通过双盲方法阅片。将 APT 成像窗口宽度调整到 -10% ~ 10%,评价实体病灶信号并进行分级。级别可分为 1 级(与周边脑实质比较,肿瘤实变区呈绿信号)、2 级(肿瘤的实性区域呈现淡黄色轻度高信号)、3 级(肿瘤实性区域呈点状黄色略高信号)、4 级(肿瘤实性区域呈点状红色高信号)、5 级(肿瘤实性区域呈点状红色高信号,且肿瘤水肿区域呈现点片状黄、红色高信号)[11]

1.3  观察指标

(1)分析脑胶质瘤的 DCE-MR、APT 图像特征 [10],包括肿瘤增强、异质性、瘤周水肿、坏死和(或)囊变等。(2)比较两组 mAPT、mKtrans、Ve 参数水平。(3)分析 DCE-MR、APT 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4)比较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 mAPT、mKtrans、Ve 的参数水平。(5)分析 DCE-MR、APT对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 2 检验。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采用 MedCalc15.2.2 统计软件生成受试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各指标诊断脑胶质瘤和分级的效能。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胶质瘤影像学表现

(1)APT 图像显示:脑白质信号正常的以绿色为主,高级别脑胶质瘤表现为红、黄色高信号为主的异常信号,与其他增强图像较一致,局部病灶密度增加,血液供应丰富在 APT 图像上也呈现高信号。3 例高级别未强化脑胶质瘤的核心区域在APT 图像上呈现高信号,低级别脑胶质瘤在 APT图像上为淡黄色 - 绿色的低信号改变,肿瘤中心区域未出现或仅有轻微 APT 增强改变。(2)DCE-MR图像显示:低级别脑胶质瘤影像学表现为长 T1、T2,肿瘤大小、位置等分布较均衡,坏死较少见。15 例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中 3 例有轻度增强改变,12 例未出现增强改变。25 例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中,22 例出现显著增强改变,3 例未出现任何增强改变;高级别脑胶质瘤多为长 T1 及长 T2 为主的混杂信号,且信号分布不匀。

2.2  两组参数比较

试验组 mAPT、mKtrans、Ve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

表 2 两组参数比较(x ±s

注:mAPT 为平均酰胺质子转移成像,mKtrans 为平均体积转移常数,Ve为管外腔容积比率

2.3  DCE-MR 联合 APT 检查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

mAPT、mKtrans、Ve 及联合检测诊断脑胶质瘤的 AUC 分别为 0.769、0.820、0.670、0.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3 和图 1。

表 3 DCE-MR 联合 APT 检查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

注:DCE-MR 为动态增强 MR,APT 为酰胺质子转移成像,mAPT 为平均酰胺质子转移成像,mKtrans 为平均体积转移常数,Ve 为管外腔容积比率,AUC 为 ROC 曲线下面积

注:mAPT 为平均酰胺质子转移成像,mKtrans 为平均体积转移常数,Ve为管外腔容积比率

图 1 DCE-MR 联合 APT 检查指标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

2.4  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组参数比较

低级别组 mAPT、mKtrans、Ve水平低于高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4。

表 4 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组参数比较(x ±s

注:mAPT 为平均酰胺质子转移成像,mKtrans 为平均体积转移常数,Ve 为管外腔容积比率

2.5  DCE-MR 联合 APT 检查对脑胶质瘤分级的诊断价值

mAPT、mKtrans、Ve及联合检测对脑胶质瘤分级诊断的 AUC 分别为 0.877、0.864、0.851、0.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5 和图 2。

表 5 DCE-MR 联合 APT 检查对脑胶质瘤分级的诊断价值

注:DCE-MR 为动态增强 MR,APT 为酰胺质子转移成像,mAPT 为平均酰胺质子转移成像,mKtrans 为平均体积转移常数,Ve 为管外腔容积比率,AUC 为 ROC 曲线下面积

注:mAPT 为平均酰胺质子转移成像,mKtrans 为平均体积转移常数,Ve 为管外腔容积比率

图 2 DCE-MR 联合 APT 检查对脑胶质瘤分级的诊断价值

3  讨论

脑胶质瘤是一种来源于神经外胚层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神经病理、遗传及预后异质性 [12]。MR 是一种重要的神经系统检查手段,可以较好地显示肿瘤结构和大体特征,有助于发现和诊断癌症,在确定肿瘤等级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3]。APT 是一种基于CEST-MRI 的新型分子成像方法,可无创地检测细胞质中的内源性蛋白和多肽,为胶质瘤的术前分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 mAPT、mKtrans、Ve 水平高于对照组,且联合检测对脑胶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Ktrans 和 Ve 是 MR 的 2 个重要指标,可反映肿瘤血管通透性,评估脑胶质瘤分级 [15]。脑胶质瘤患者血供丰富,存在较多不成熟血管,造影剂分子从血管中漏出穿过血管壁进入细胞外腔的速度加快,Ktrans 及 Ve 水平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 mAPT、Ktrans、Ve值均小于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mAPT、mKtrans、Ve 对脑胶质瘤分级的诊断 AUC 分别为 0.877、0.864、0.851、0.941。分析原因为,恶性程度高的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更多的血管生成能力,但因其缺少完整的血管和未完全的血脑屏障,使其具有更高的通透性,导致 mAPT、Ktrans、Ve值较高。而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血脑屏障破坏程度较低,血管通透性未明显改变,因此其 mAPT、Ktrans、Ve增高不明显。同时,APT 技术还可以检测组织中游离蛋白和多肽的浓度,从而间接反映肿瘤的生长情况,从而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研究表明磁共振增强与 APT 联合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DCE-MR 联合 APT 检查能准确诊断脑胶质瘤及分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江涛,陈谦学,刘宝辉,等 . 通过 MRI 平扫增强及灌注成像扫描对颅脑肿瘤占位效应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探讨 [J]. 中国 CT 和 MRI 杂志,2020,18(6):4-8.

[2]戴缤,朱广通,肖智勇,等 . 颅脑肿瘤患者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脑脊液病原学特点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9):1367-1370.

[3]袁媛,张冉,李桂云 . 颅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J]. 北京医学,2020,42(3):210-213.

[4]李建瑞,许强,刘高平,等 . 多发脑胶质瘤白质受累部位特征的 MRI 表现 [J]. 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17):1311-1314.

[5]李鹏,梁浩然,杨旭,等 . MRI 增强扫描在脑胶质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6(5):245-247.

[6]徐华,彭东,鲁龙龙 . 术前 MRI 增强扫描对脑胶质瘤病理分级诊断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J]. 中国CT 和 MRI 杂志,2020,18(2):48-50.

[7]张浩,崔园园,冯杰,等 . 氨基质子转移成像对脑胶质瘤分级及异柠檬酸脱氢酶、Ki-67、p53表达的诊断及预测价值 [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28(5):327-332.

[8]刘正欣 .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22,38(2):335-338.

[9]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 .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附录 [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30(5):523-527.

[10]Inamura T, Nishio S, Takeshita I, et al. Peritumoral brain edema in meningiomas: influence of vascular supply on its development[J]. Neurosurgery, 1992, 31(2): 179-185.

[11]Su L, Gao PY, Lin S, et al. Predicting 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 protein expression in primary low- and high-grade gliomas using certain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mide proton transfer-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World Neurosurg, 2018(116): e814-e823.

[12]李建瑞,许强,刘高平,等 . 多发脑胶质瘤白质受累部位特征的 MRI 表现 [J]. 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17):1311-1314.

[13]陈皓,李广,刘洋,强永乾 . 一种在 MR 图像中进行脑胶质瘤检测和病灶分割的方法 [J]. 电子与信息学报,2021,43(4):992-1002.

[14]程秀,王俊,王瑞,等 . APT、ASL 及 DCE-MRI 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 [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22,39(3):321-327.

[15]左鹏,樊斌,江鹏,等 . 动态增强扫描 MR 半定量参数及定量参数对卵巢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 [J]. 中国 CT 和 MRI 杂志,2018,16(7):109-112.

内容来源于《医疗装备》杂志,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系统

本系统为《医疗装备》唯一投稿平台,以方便作者在线投稿、查询、缴费等;《医疗装备》未授权其他任何单位、个人进行网站建设或收稿、收费等行为!

官方信息

  • 欢迎关注《医疗装备》官方公众号

《医疗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1-2017
ylzbzz.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7008523号-1   网站构建:Blovemedia